连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在委员中引发热烈反响。委员们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深刻体现了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对国家人才培养规律的深刻洞察与精准把握。
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聚焦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把德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强调‘立德树人’,作为文艺界政协委员,要把这一要求落实落细,以德为先、以人为本。”刘广委员说。近年来,他多次提交关于建设东北抗联国家文化公园的提案,“‘东北抗联国家文化公园’具有红色属性,饱含着记忆鲜活、情感深沉的民族精神。同时,立足国家高度的特定地理符号,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让文化说话,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承革命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可以灵活多元地向青少年学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把德育工作做得更到位、更有效。”
“我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努力做好德育工作。”李全明委员表示,“中国式现代化对人才供给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作为育人主阵地,亟须以‘五育’并举为抓手,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全过程,在课程体系中将党的创新理论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使人才既具备专业技能又厚植家国情怀。”
作为基层教育工作者,柳玲玲委员从自身工作出发给出建议:“建议将德育融入各学科教学,结合学科特点传递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可以通过案例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寓德育于日常教学之中,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判断力。”
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效。要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建设学习型社会,推动各类型各层次人才竞相涌现。
“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了一流创新人才、拥有了一流科学家,谁就能在科技创新中占据优势。”吴城委员深刻认识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新征程上,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具有内在一致性和相互支撑性,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人才培养工作。我作为科研工作者学习总书记的讲话后倍感温暖,也倍感振奋。我将更加坚定信心,做好本职工作,履职尽责,为国家繁荣昌盛作出自己的贡献。”姜明委员表示,党中央高度重视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带动了国家产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才有了现在科技带来的产业振兴,欣欣向荣。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叫响全球,产业水平处在世界前沿,这都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密不可分。
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当主角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杭州六小龙’企业,令全球科技界刮目相看,可见青年人是国家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的生力军。”曲伟委员发出由衷感叹。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强调“要把培育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政策重心放在青年科技人才上,造就规模宏大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让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赵晓光委员表示,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是加快原始创新、抢占世界科学技术制高点的关键,更是我国科学事业持续发展、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保障。
她认为,尤其是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更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对新技术充满好奇、勇于探索、不怕失败的青年人才,需要支持青年人在科技创新与文化融合、基础科研与产业融合等新的领域大胆开拓,需要建设对青年更友好、更有利于青年发展的城市环境和社会生态。
青年科技人才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建议强化政府引导,支持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挑大梁’‘当主角’,抓住青年时期有利于实现原创性突破和自主创新的黄金年龄,充分释放青年科技人才潜力。”闵宜仁委员说。
闵宜仁建议,持续打造开放包容的青年科技人才发展生态,“要鼓励创新、包容失败,落实青年科技人才减负举措,坚持正确的科技成果评价导向,为人才成长和发展创造更优越的成长条件、更开放的创新生态。”
“要创新优秀青年人才引进机制、优化分类评价制度方案,在人才引进上不看‘帽子’看‘里子’,不唯文章唯实力。”敖虎山委员表示,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在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体系、完善科技人才选拔机制等方面出台更多政策,不断完善科研育人工作体系,培养国家急需的创新人才和跨学科专业的综合型人才。(本报报道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