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不能完全排除中美经济完全脱钩的可能,但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美国老百姓需要中国的进口商品,会想方设法通过与政府沟通、跨境电商、旅游购物等方式保证一部分中美之间的商品流动。美国的高科技企业也需要中国的市场,同样会想方设法去获得美国政府的出口许可。”4月22日,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尽管面临不少挑战,他仍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我国已对美方可能采取的各种政策做了充足的应对准备,无论现在还是未来,中国都以稳定、快速的发展,已成为并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强力引擎。作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经济体,中国具备巨大的战略纵深和回旋空间。只要用好自身优势和政策空间,今年5%左右的增长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林毅夫表示,中方一向与人为善。美国政府第一次挑起对华贸易战、科技战,中国有理有据地采取了一些反制措施,并且秉持最大的诚意和美国谈。这次美国政府一下推出了那么多措施打贸易战。我们还是一样:谈,大门敞开;打,奉陪到底。原则上并没有变化。
贸易战、关税战没有赢家。林毅夫认为,在当前形势下,相信美国面临的困难比中国大。中国要做的是把因为关税过高进不了美国的商品在国内销售或卖到其他国家,中国的生产能力是现成的,可以通过实施一定的政策提高购买力来很快实现。但美国推动制造业回流,制造业从投资建厂到形成生产能力需要一年、两年,美国的消费者需要面对生产能力不足、供给短缺、物价高涨的问题。“而且,这些没有比较优势的制造业即使回到美国,生产的价格也一定比进口价格高。美国人民将为此付出巨大代价。”林毅夫解释。此外,美国对各个国家采取关税政策,各个国家也会采取相应政策,容易造成美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高科技产业出口市场萎缩。高科技产业的研发投入非常大,风险非常高。失掉中国市场,这些企业很可能从高盈利变成低盈利,甚至不盈利。
林毅夫表示,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对中美有利,也对世界有利。美国国际贸易呈现逆差,根本在于国内消费太多、储蓄不足,要解决贸易逆差的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增加储蓄、减少消费。数据显示,过去7年,美国采取了不少贸易保护主义举措,整个贸易逆差不降反增,去年商品贸易逆差创历史新高;过去7年,中国稳居全球第一大商品出口国,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这是中国应对贸易战的底气所在。美国习惯于将国内问题找替罪羔羊解决。这种做法从短期看可能对其自身有利,但长期来看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反而会对美国人民和美国企业造成伤害。
林毅夫认为,贸易争端应该恢复到在WTO的框架下来解决,整个贸易运行还是要建立在规则的基础上。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如果中美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能够携手合作,不仅能够推动两国的共同发展,也会给全世界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遇。
展望未来,林毅夫认为,一国经济发展的本质在于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新质生产力不断涌现。当前,中国虽面临美国贸易政策冲击,但国内市场仍展现出强大潜力。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共同作用下,中国企业将进一步做大做强。当下,中国最重要的是凭借制度优势、市场韧性及战略定力,将外部压力转化为转型升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追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发展;同时,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开展经贸往来,让中国的开放成为世界上更多国家共同发展、共享发展的机遇。(记者 陈建萍)